成语有关纳的成语

有关纳的成语

有关纳的成语共收录56个
成语 解释 出处
去故纳新犹言去旧迎新。南朝·梁·宗懔《荆楚岁时记》:“以迎新年,相聚酣饮,留宿岁饭,至新年十二日,则弃之街衢,以为去故纳新也。”
瓜田不纳履,李下不整冠经过瓜田,不可弯腰提鞋;经过李树下不要举起手来整理帽子。比喻避嫌疑。三国 魏 曹植《君子行》:“君子防未然,不处嫌疑间;瓜田不纳履,李下不正冠。”
藏垢纳污垢、污:肮脏的东西;纳:容纳。比喻包容坏人坏事。也比喻居上位者有容人之量;能够容忍有损自己的言行。也作“藏污纳垢”。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宣公十五年》:“川泽纳污,山薮藏疾,瑾瑜匿瑕,国君含垢,天之道也。”
瓜田不纳履,李下不正冠比喻避嫌疑。同“瓜田不纳履,李下不整冠”。《艺文类聚》卷四一引三国 魏 曹植《君子行》:“君子防未然,不处嫌疑间;瓜田不纳履,李下不正冠。”
深文周纳指苛刻地或歪曲地引用法律条文;把无罪的人定成有罪。也把不根据事实而牵强附会给人硬加罪名。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酷吏列传》:“与赵禹共定诸律令,务在深文。”
纳屦踵决纳:穿;屦:鞋;踵:脚后跟;决:破裂。穿上鞋子,破了后跟。形容衣着褴褛。《庄子·让王》:“三日不举火,十年不制衣,正冠而缨绝,捉衿而肘见,纳屦而踵决。”
纳履决踵纳:穿;履:鞋;决:破裂;踵:脚后跟。穿鞋而后跟即破。比喻穷困、窘迫。明 程登吉《幼学琼林 贫富》:“曾子捉襟见肘,纳履决踵,贫不胜言。”
招财纳福纳:享受。发财享福。伊索《伊索寓言·赫耳墨斯的雕像》:“他看见自己的像,心想自己是个掌管招财纳福的天使,人们一定要出高价来买,就问值多少钱。”
纳贡称臣缴纳贡品,自称为臣下。后来也用以比喻心悦诚服,甘拜下风。《清史稿·太宗本纪》:“宜要其纳贡称臣,以黄河为界。”
水里纳瓜把瓜捺在水里,放手便浮起。形容不能容纳。元·乔孟符《两世姻缘》第三折:“我劝谏他似水里纳瓜,他看觑咱如镜里观花。”
纳垢藏污垢、污:肮脏的东西。比喻隐藏或包容坏人坏事。《左传 宣公十五年》:“川泽纳污,山薮藏疾。”
海纳百川纳:容纳,包容。大海可以容得下成百上千条江河之水。比喻包容的东西非常广泛,而且数量很大。晋·袁宏《三国名臣序赞》:“形器不存,方寸海纳。”李周翰注:“方寸之心,如海之纳百川也,言其包含广也。”
吐故纳新原指人体呼吸。呼出二氧化碳;吸进新鲜氧气。后比喻扬弃旧的;吸进新的;不断更新。故:旧的;纳:吸入。先秦 庄周《庄子 刻意》:“吹呴呼吸,吐故纳新。”
纳履踵决纳:穿;履:鞋;踵:脚后跟;决:破裂。提上鞋,鞋的脚后跟处却破裂。形容处境困难。汉·韩婴《韩诗外传》卷一:“[原宪]楮冠黎杖而应门,正冠则缨绝,振襟则肘见,纳履则踵决。”
招权纳贿招权:弄权,揽权;纳贿:接受贿赂。抓权力,受贿赂。宋 叶绍翁《四朝闻见录 臣寮雷孝友上言》:“遂招权纳贿,其门如市。”
川泽纳污以湖泊江河能容纳各种水流的特性。比喻人有涵养,能包容所有的善恶、毁誉。《左传 宣公十五年》:“谚曰:‘高下在心,川泽纳污,山薮藏疾,瑾瑜匿瑕。’国君含垢,天之道也。”
按纳不住按纳:克制。指激动、愤怒等感情无法抑制。明 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第28卷:“不想遇着许仙,春心荡漾,按纳不住,一时冒犯天条。”
格格不纳谓难以接受。清·昭槤《啸亭杂录·诗文涩体》:“其《新唐书》好用僻字涩句,以矜其博,使人读之,胸臆间格格不纳,殊不爽朗。”
纳新吐故吸入新鲜的吐出陈旧的。元 辛文房《唐才子传 吕岩》:“熊经鸟伸,纳新吐故,无七情以夺魂魄。”
半筹不纳比喻一点办法也没有。元 马致远《汉宫秋》第一折:“若是越勾践姑苏台上见他,那西施半筹也不纳,更敢早十年败国亡家。”
招贤纳士招:招收;贤:有德有才的人;纳:接受;士:指读书人。招收贤士,接纳书生。指网罗人才。《战国策·燕策一》:“燕昭王即位,卑身厚币以招贤者。”元·马致远《陈抟高卧》第二折:“早则是泽及黎民,又待要招贤纳士礼殷勤,币帛降玄纁。”
称臣纳贡旧时指小国向大国臣服而年年进贡。明·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十七回:“凡汉东小国,无不称臣纳贡。”
纳谏如流虚心听取谏议。元 金仁杰《追韩信》第一折:“为我王纳谏如流,因此上丞相奏准。”
凿楹纳书谓藏守书籍以传久远。《晏子春秋·杂下三十》:“晏子病,将死,凿楹纳书焉。谓其妻曰:‘楹语也,子壮而示之。’”
招降纳叛指招收接纳敌方投降叛变的人。现多用来形容网罗坏人;扩充力量;结党营私。《赖古堂名贤尺牍新钞 与卓珂月》:“辄欲奏记自通,已又念近日时刻中诸君子,所记载文籍,不啻招降纳叛,而世之附名其中者,虽不尽弭耳乞盟,然意已近之。”
水底纳瓜同“水里纳瓜”。元·张国宾《合汗衫》第二折:“好家私水底纳瓜,亲子父在拳中的这掿沙。”
铺胸纳地一种上半身贴近地面的跪拜礼,表示虔敬与隆重。明 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十六回:“三藏展背舒身,铺胸纳地,望金像叩头。”
芥纳须弥须弥:传说中的古印度山名。佛教说法,小小的芥子可包容须弥大山或整个世界。
含垢纳污垢、污:脏垢;污秽。心里忍受着羞耻和污辱。本指国君应当有容忍耻辱和诬枉的气度。后指有容忍耻辱的度量;也转用以形容秽恶聚集之处;或包容坏人坏事。左丘明《左传 宣公十五年》:“谚曰:‘高下在心,川泽纳污,山薮藏疾,瑾瑜匿瑕。国君含垢。’”
纳士招贤招:招收;贤:有德有才的人;纳:接受;士:指读书人。招收贤士,接纳书生。指网罗人才。《战国策 燕策一》:“燕昭王即位,卑身厚币以招贤者。”元 马致远《陈抟高卧》第二折:“早则是泽及黎民,又待要招贤纳士礼殷勤,币帛降玄纁。”
藏污纳垢污、垢:肮脏的东西。比喻隐藏或包容坏人坏事。清 孙雨林《皖江血 定计》:“收回那十八省剩水残山,洗尽这二百年藏污纳垢。”
正冠纳履端正帽子,穿好鞋子。古时讲李树下不要弄帽子,瓜田里不要弄鞋子,以避免有偷李摸瓜的嫌疑。亦作“正冠李下”。晋·李阐《右光禄大夫西平靖侯颜府君碑》:“久要心许之信,夷险不爽;正冠纳展之嫌,终始不蹈。”
纳污藏疾纳:接受;疾:弊病,缺点。包藏容纳罪过缺失。春秋·鲁·左丘明《左传·宣公十五年》:“川泽纳污,山薮藏疾,瑾瑜匿瑕,国君含垢,天之道也。”
纳污含垢纳:接受;垢:污秽。包藏容纳污秽的东西。春秋·鲁·左丘明《左传·宣公十五年》:“川泽纳污,山薮藏疾,瑾瑜匿瑕,国君含垢,天之道也。”
养贤纳士招养收容有才德的人。明·无名氏《孟母三移》第一折:“养贤纳士,修德治民。”
整冠纳履语本《乐府诗集·相和歌辞七·君子行》:“君子防未然,不处嫌疑间,瓜田不纳履,李下不正冠。”后以“整冠纳履”比喻易招惹嫌疑的行动。语本《乐府诗集·相和歌辞七·君子行》:“君子防未然,不处嫌疑间,瓜田不纳履,李下不正冠。”
招降纳款招:招引;纳:接纳;款:投诚。指招引接纳敌方投降、叛变的人扩充势力。宋·何坦《西畴老人常言·明道》:“岂非招降纳款,开之以自新乎!”
纳污藏秽纳:容纳;秽:肮脏,污秽。包藏容纳污浊肮脏的东西。比喻包容坏人坏事。宋·叶适《东嘉开河记》:“故大川浅不胜舟,而小者纳污藏秽,流泉不来,感为疠疫,民之病此,积四五十年矣。”
出纳之吝亦作“出内之吝”。舍不得拿出去,出手小气。《论语·尧白》:“子曰:‘不教而杀谓之虐;不戒视成谓之暴;慢令致期谓之贼;犹之与人也,出内之吝谓之有司。’”
纳奇录异纳:接纳;录:录用。接纳录用有奇异才能的人。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29回:“今吾孙将军亲贤礼士,纳奇录异,世所罕有。”
闭门不纳纳:入,进来。关上门不让人进来。明 余继登《典故纪闻》卷十四:“欲入城则闭门不纳,将入山则又与贼遇。
揽权纳贿揽:把持。纳:接纳。把持权势,并接受贿赂。清·无名氏《官场维新记》第六回:“到了湖北,方才晓得李统领因为京里有人参他揽权纳贿等事。”
招权纳赂见“招权纳贿”。《元史·朴不花传》:“不花骄恣无上,招权纳赂,奔竞之徒,皆出其门,骎骎有赵高、张让、田令孜之风。”
招权纳赇见“招权纳贿”。《明史·石亨传》:“因劾亨招权纳赇,肆行无忌。”
计劳纳封计:计算;劳:功劳;纳:接受;封:封赏。指按功劳大小接受封赏。《晋书·庾亮传》:“此之厚幸,可谓弘矣,岂复得计劳纳封,受赏司勋哉!”
招降纳附招:招引;纳:接纳;附:归附。指招引接纳敌方投降、叛变的人扩充势力。《元史·来阿八赤传》:“今出兵分定其地,招降纳附,勿纵士卒侵掠。”
招门纳婿招门:招进门。旧时男子家贫,女家无子,招以为婿。老舍《骆驼祥子》:“刘老头儿大概是看上了祥子,而想给虎妞弄个招门纳婿的‘小人’。”
纳污藏垢纳:容纳;垢:污秽。比喻包容坏人坏事。梁启超《中国积弱溯源论》第四节:“所最可痛者,旧病未去,新病复来,日积月涂,纳污藏垢,驯至良医束手,岌岌待亡。”
启宠纳侮谓开宠端而招致侮慢。春秋·鲁·左丘明《左传·定公元年》:“启宠纳侮,其此之谓也。”
穿花纳锦以穿纱的方法做成的刺绣花样。明 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十六回:“行者一一观之,都是些穿花纳锦,刺绣销金之物。”
招降纳顺招:招引;纳:接纳;顺:归顺。指招引接纳敌方投降、叛变的人扩充势力。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二回:“昔高祖之得天下,盖为能招降纳顺。”
言从计纳讲的话、出的主意,都听从采纳。汉·蔡邕《司空临晋侯杨公碑》:“及其所以匡辅本朝,忠言嘉谋,造膝危辞,当事而行,言从计纳。”
纳头便拜纳头;低头。一见面就低头行下拜礼。形容人谦虚有礼貌。清·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50回:“进了大门,二层厅上立定,万中书纳头便拜。”
山容海纳形容胸怀宽广,能象山谷和大海一样容物。唐·欧阳詹《送张尚书书》:“以尚书山容海纳,则自断于胸襟矣,岂在攸攸八行尺牍进退于人乎?”
招亡纳叛招引接纳敌方叛逃的人。宋·司马光《资治通鉴·高帝五年》:“高祖起丰、沛以来,罔罗豪桀,招亡纳叛,亦已多矣。”
纳忠效信纳;献纳;效:献出。献出忠心和诤言西汉·司马迁《报任安书》:“上之不能纳忠效信,有奇策材力之誉,自结明主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