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有关秽的成语
有关秽的成语
有关秽的成语共收录22个
成语 | 解释 | 出处 |
---|---|---|
秽德垢行 | 指自污浊其德行以避祸患。 | 宋 叶适《辩兵部郎官朱元晦状》:“中材解体,销声灭影,秽德垢行,以避此名。” |
除残去秽 | 残:残暴。秽:污秽,比喻恶势力。清除社会上的残暴、腐朽势力。 | 《后汉书·梁统传》:“仁者爱人,义者政理,爱人以除残为务,政理以去乱为心。” 汉·曹操《让县自明本志令》:“故在济南,始除残去秽,平心选举,违忤诸常待。” |
高凤自秽 | 东汉高凤,字文通,执志不仕,太守连召请,恐不得免,自言本巫家,不应为吏,又诈与寡嫂讼田,遂不仕。后用为自诬之典。 | |
涤秽荡瑕 | 同“涤瑕荡秽”。 | 《宋书·礼志一》:“殿下以命世之资,属当倾危之运,礼乐征伐,翼成中兴,将涤秽荡瑕,拨乱反正。” |
滓秽太清 | 滓秽:玷污,污辱;太清:天空。污染天空,比喻玷污清白。 | 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言语》:“太傅因戏谢曰:‘卿居心不净,乃复强滓秽太清邪?’” |
秽言污语 | 指粗俗下流、不堪入耳的话。 | 唐·宋若华、宋若昭《女语论·和柔章》:“莫学愚妇,不问根源,秽言污语,触突尊贤。” |
涤瑕荡秽 | 涤:清除;瑕:玉上的斑点;荡:清除;秽:肮脏。指清除旧的恶习。 | 东汉 班固《东都赋》:“于是百姓涤瑕荡秽,而镜至清。” |
淫词秽语 | 淫荡猥亵的言词。同“淫词亵语”。 | 清 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一回:“淫词秽语,概所不录。” |
涤秽布新 | 清除陈旧的,建立新的。 | 黄远庸《新剧杂论》:“比来大江以南,盛行新剧,竟以现身说法,涤秽布新,甚美甚善。” |
淫辞秽语 | 淫:淫荡;秽:肮脏。指轻薄猥亵的下流话。 | 清 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一回:“淫词秽语,概所不录。” |
自惭形秽 | 因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;形容自愧不如别人。惭:惭愧;形:形体;秽:丑;肮脏;差。 | 南朝 宋 刘义庆《世说新语 容止》:“珠玉在侧,觉我形秽。” |
除秽布新 | 犹言除旧布新。 | 晋袁宏《后汉纪光武帝纪一》:“孛星者,恶气所生,或谓之慧星,张为周分。其后世祖都洛阳,除秽布新之象。” |
秽语污言 | 秽:污浊,肮脏。指粗俗下流、不堪入耳的话 | 明·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24回:“指着唐僧,秃前秃后,秽语污言,不绝口的乱骂。” |
自觉形秽 | 本指羞愧自己的容貌举止不如别人。后也泛指与人相比,自愧不如。 | 南朝 宋 刘义庆《世说新语 容止》:“骠骑王武子,是卫玠之舅,俊爽有风姿。见玠辄叹曰:‘珠玉在侧,觉我形秽。’” |
纳污藏秽 | 纳:容纳;秽:肮脏,污秽。包藏容纳污浊肮脏的东西。比喻包容坏人坏事。 | 宋·叶适《东嘉开河记》:“故大川浅不胜舟,而小者纳污藏秽,流泉不来,感为疠疫,民之病此,积四五十年矣。” |
污言秽语 | 指肮脏下流的或不文明的话语。 | 熊召政《张居正》第二卷第30回:“污言秽语嘲骂不说,甚至大轿子抬过街上,冷不丁就会有一块石头投掷过来。” |
佛头加秽 | 比喻不好的东西放在好东西上面,玷污的好的东西。 | 宋·释道原《景德传灯录》卷七:“崔相公入寺,见鸟雀于佛头上放粪,乃问师曰:‘鸟雀还有佛性也无?’师曰:‘有。’崔曰:‘为什么向佛头上放粪?’师曰:‘是伊为什么不向鹞子头上放?’” |
附膻逐秽 | 膻:羊臊气;秽:污秽,肮脏。比喻依附和追随奸佞。 | 《明史·董传策传》:“干进无耻之徒,附膻逐秽,麕集其门。” |
秽德彰闻 | 秽:秽恶;秽德:丑恶的行为;彰:明显。丑恶的行为已经为人所共知。 | 清·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37回:“这等的秽德彰闻,焉得不人皆掩鼻!” |
赃秽狼藉 | 指贪污受贿,行为不检,名声败坏。 | 《古今小说 沉小霞相会出师表》:“一到京师,看见严家赃秽狼藉,心中甚怒。” |
材朽行秽 | 谓无才无德。有时用为谦词。 | 汉·杨恽《报孙会宗书》:“恽材朽行秽,文质无所底。” |
余腥残秽 | 指吃剩的食物。 | 明·方孝孺《畸亭记》:“逐逐于众人之后,求其余腥残秽以自饫。” |